本文选自《智慧企业之路》第四期,第75页,“产品之道”栏目
本文全文3279字,共10张图片。 预计阅读时间为 20 分钟。
一
研发背景
随着外包生产任务规模和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外包单位数量的增加,外包带来的质量和进度等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供应商考核和质量控制环节薄弱,外购零部件不能正常交货、产品质量下降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产品集成和总装验收交付的各项性能指标,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关于核心企业。
在此形势下,如何配置和激励外包合作伙伴,如何有效控制和管理外包单位的产品质量,成为许多制造企业在开展外包生产时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基于这样的背景,国瑞信威结合多年的项目经验,推出了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外包供应链协同平台——国瑞信威供应链协同系统软件(SCE)。
二
产品定位
SCE运用互联网+供应链思维,为供应商搭建一体化协同管理平台,实现供应链全流程、全要素的透明管控。
SCE以外包订单为载体,规划流程,执行计划,控制质量,实现外包管理的透明化;
以流程标准为源头,通过在线审核、关键点监控、问题闭环,实现质量流程标准化、问题可追溯;
通过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模型,实现对供应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
特征
◉业务框架
对订单、合同、计划、质量、流程、生产、供应商等全要素进行结构化、精细化的全面管控,构建企业与供应商在物料采购和制造外包管理中的高效协同。
◉功能框架
基于与外包单位的物理隔离,外包供应链协同平台分别部署在内部和外部位置,通过数据渡轮实现内部和外包单位之间的数据交互,实现信息闭环和互通。
通过统一的门户,核心企业及其供应商可以实现:
1、执行外包任务;
2、即时高效的沟通;
3、按角色提供数据看板,支持数据统计和分析。
根据MES中的流程外包任务、产品外包任务、年度外包任务,获取外包需求,下达外包订单;
符合条件的外包供应商按产能接单;
核心企业确定唯一供应商并下单。
通过计划的编制,对计划的基线、变更、执行和反馈进行管理,实现外包生产的透明管控。
从工艺设计能力的源头入手,通过技术审查、强制和关键节点检验、验收入库等方式形成质量控制能力,提高产品生产良品率,缩短产品交付周期;
不断细化供应链各业务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分类梳理和管理,并在后续生产过程中借鉴借鉴,形成闭环的问题解决能力。
从质量、价格、交期、设备与组织、协同响应、财务状况等方面不断完善供应商考核机制;
通过订单评估和年度评估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单。
四
客户价值
结合SCE,企业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构建高效的沟通渠道
通过供应链协同平台建设,搭建企业内部与供应商协同沟通的载体,以订单任务为驱动,实现与供应商之间订单数据、计划问题、质量问题、生产问题、物料问题等的数据交换。管理、供应商认证等方面进行交互,实现高效的沟通渠道,从而缩短外包任务周期。
◉关键节点和质量控制
通过供应链协同平台的建设,实现对公司内外部合作订单的计划、审核、质检、物料管理、生产等过程中关键、重要节点的有效管控,并可以了解每个业务流程的进度,从而有效减少人工和生产。 成本。
◉ 精细化、结构化、综合化管控
通过构建供应链协同平台,对订单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合同管理、物料管理、供应商管理等全要素进行结构化、精细化的全面管控,大幅提升产品和供应商服务质量.
五
案例介绍
◉ 某国防电子研究所
由于产品涵盖海陆空,种类繁多,模型交付压力大,周期短,质量高。 倒逼在科研生产修炼内功的同时,积极打造强大的供应链联盟,带动各环节企业提升交付能力。 最终达到整体最佳。 随着供应商数量的快速增长,每年有近千家供应商参与采购和外包生产,上千个品种规格,带来巨大的管理问题。 使用传统的电话、传真、邮件通讯、纸质、Word、Excel记录,到货验货时往往会发现有问题的零件,导致交货延误; 图纸、工艺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变更不能及时实施; 缺乏采购管理人员手中的信息对外界和高层不透明。 合同的风险控制只能定性描述,不能定量分析。 在精益需求面前,它是不透明的、难以追踪的、不可持续的。
通过外包供应链体系建设,外包生产任务和物资采购数量逐年增加,占比超过75%,而管理人员数量基本保持不变。 通过事前策划、事中监控、事后闭门把控,外包生产计划完成率从不足70%提高到97.6%。 得益于信息化手段,考核约束得以落实,有据可依,谁不处理,谁不及时处理。 问题处理率和及时率双100%。 由于工艺规程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持续性也大大提高。 一次性检验合格率达到99.8%。 从困难中解脱出来,总结提炼经验,转型为知识型管理者,进一步持续优化供应链的效率和价值。
◉航天研究所分院
该分公司产品形态多、系统庞大、零部件数量多。 各种产品的加工生产过程十分繁琐、难度大,需要数十家单位协同研发。 由于缺乏信息化管理手段,目前外包和生产工作的管控仍然依赖于传统的人工管理; 而相互沟通主要依靠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难以反馈数据和信息,外包单位的进度无法及时掌握和引导,无法了解外包产品的现状处理不及时,造成问题需要推迟到最终交付的隐患。 此外,外包单位也会因计划、交付、完成状态不区分,造成订单管理混乱; 外包单位流程编制不规范,传承性和收益性得不到保障; 外包过程中的设计问题、生产问题和质量检验不能及时反馈和沟通,导致无法提前消除变更隐患,无形中增加了周期和成本。
通过供应链协同平台系统的建设,在计划启动阶段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不仅可以有效传递计划、订单等信息,还可以及时获得外部供应商的反馈接到订单后,加强对订单的管理,通过数据信息的高效传递,达到缩短外包任务周期的目的; 在外包任务开发阶段,控制外包任务执行和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不仅可以降低人工和生产成本,还可以有效提高产品和外包供应商的服务质量; 在外包任务验收阶段,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加强产品验收管控,对供应商自检验收相关结果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加强对不合格产品的试控,有效提高效率验收和质量保证; 统计查询部分,建立统一的查询通道,便于领导对对外合作任务进行统筹管控,便于部门领导根据查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便于业务员查询浏览各进度节点。
实现外协产品信息的及时采集,外协产品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提高外协加工质量管理水平。 推进产品上下游价值链整合,提升研究所对外合作加工过程管控能力,实现对外合作加工全过程精细化管控,减少甚至取消目前大量生产人员,节约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
笔记: